4号早上十点,坚尼地城。在港岛线的最西端,我开始了去年进入《大學線》以来的第三次选举采访功课。

从遇到的第一个选民开始,「变」就成了我所体验到的选举关键词。那是一位79岁的老太,她听到我是大学生,很是热情。她跟我讲现在的年轻人很棒,讲其实大学生也不是像外人说的那么差。说到最后,她像是藏着宝贝要给我看似的,眼神闪烁地叫我弯下腰,然后在我耳边悄悄说:「8号!」

港岛区8号候选人罗冠聪,是两年前伞运的学生领袖之一。七月底,当他以前途自决为口号宣布参选立法会时,大概没有人会真的相信,八月初港大民调的支持率仅有1%的他,会高票冲入立法会,成为香港历史上最年轻的议员。

除了罗冠聪,还有朱凯迪、刘小丽,本土派的梁颂恒、游蕙祯、郑松泰……暂且不谈他们的议政能力,他们的当选本身,连同建制泛民票源的变化,都在印证着什么叫「民心思变」。

立法会换届选举的「变」,可能在去年的区议会选举已见端倪,在前面的伞运中已埋下伏笔。但更大氛围内的「变」,可能发轫于2012年,2008年,抑或更早。历史有迹可循,未来却无远弗届,恰好身处变局之中的我们,难言幸运还是不幸。

但或许我是幸运的,因为时常被感染着。

一直到5号凌晨,等待投票的选民还在太古城的东区少年会所外排队。最后一位选民结束投票时,已接近凌晨三点。投票率出来,58%。220万选民,用选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未来的态度。这是汹涌的民意。

我的Facebook被选举刷屏了两天。是满屏的「为了香港,请投票」,是《大學線》同学们不间断的即时新闻,是对选举中荒谬事件的愤怒,是对自己心仪候选人选情的关注。

从4号早上七点半开始投票,到5号晚上七点超级区议会结果出炉,整整三十六个小时,《大學線》的编辑和记者们,很多是连轴转撑完的。甚至有三个正在鹿特丹交换的同学,也中途加入做起了编辑的工作。Vivian和Eva的Facebook上,选举的消息不间断。我有时会想,什么样的感情,可以支撑他们做完这么多可能没有回报的事情?是一种真正关心自己的家,希望她变更好,想为她未来的抗争保留火种的感情吗?大概吧。

这些触动我的老师和同学们,本身也是220万选民中的一员。他们手里有票,就有了表达的权利。选举结果已出,高墙被略微撼动,他们留住了一丝希望,却势必引起更大的反弹。希望那些思变的人和他们亲手选出的代议士们,是真的做好了准备。

4号下午在北角官立小学的票站外,我碰到一对匈牙利父女。父亲在香港居住多年,但一直没有换领永久居民身份证,也就不能登记成为选民。他女儿八岁,香港出生,说一口流利广东话。我问他,为什么不是选民还要带女儿来票站?他说,要跟女儿讲立法会的运作,讲这场选举是怎么回事,讲投票是如何进行的。其实我和这个小女孩一样,这场选举对我来说亦是启蒙。去年到现在,近距离观察了三场大型选举工程,这堂民主课,我生逢其时。

所以我感谢香港,更感谢你们。

于是我祝福香港,也祝福我们。

2016年9月6日


Using Format